【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阳崇波:最好的时光
编者按:2021年11月27日,必威官网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必威官网,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专题,邀请广大员工,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必威官网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1997届员工阳崇波先生的文章《最好的时光》,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阳崇波
时间倒回至1994年。那年9月,我正式成为河池师专中文系94级的员工。在这之前我一心想考上一所本科院校,即使考不上本科,我也没有读一所师范学校的打算。我字写得很差、缺乏耐心、生性木讷、怯于人前讲话,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好老师?刚进师专,我已经开始考虑三年后如何离开教师队伍,改行去做些别的什么。最好,一毕业就能改行。和我有同样想法还有老唐、小舟,他们是我的同学兼老乡。
焦虑又无所事事地过着日子。一天,高中时曾上过我语文的何老师找到了我。他那时是河池师专学报的编辑,早我半年从罗城调到河池师专。我和他既是师生又是老乡。那天傍晚,他约我出去散步,同行的还有老唐和小舟。我们四人沿着龙江河岸漫无目的地走着。夕阳在天,江风轻拂。何老师和我们讲了很多,说到了从师专走出的两个作家东西、凡一平,说到了中文系几个有趣有识的教授。最后他说,要不你们几个组织一个文学社吧,趁这三年多看点书,多写几篇文章,至于毕业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组织一个文学社”,这话点醒了我们。学中文的人读书、写文章总不会有错,三年时间也需要找些事来做做。何老师还让我在班上找几个有共同爱好的人一块来做这件事。
找哪些人,我已经有数。同宿舍的大曲,每天夜晚都会坐在床上,对着一个笔记本不停地写,戴副眼镜,文学青年味十足。梁文志也戴副眼镜,手头上永远不缺的是一本书,至少是爱读书的模样。两人都是老实的读书人。记得是一个夜晚,我和大曲一块去找了何老师,在江边老屋——何老师在他的宿舍里,很郑重地和我们俩说了组织文学社的事情。那晚从何老师的宿舍离开后,不知道大曲心情怎样,我好像有点小兴奋。
第二天,趁着课间十分钟,我和大曲把梁文志、罗红燕、覃周民、唐水平四个人找来,说了成立文学社的事,四人都愉快地同意了,点没点头没有印象了。大曲宣布文学社成立后,我们就又回去接着上课。6个人的文学社,人会不会太少?何老师的看法是,“文学社人不在多,有心就成”。人有了,我们开始商量文学社的名字。最后确定为“南楼风”。南楼,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羁管”宜州时蛰居的古城小南门城楼,也是黄庭坚人生的最后一站。公元1104年的一场秋雨过后,他就死在了南门城楼上。河池师专地处宜州,我们的文学社取名南楼风,自是想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也许是文学点燃了我们的激情。我们写稿,向同学约稿,刻蜡纸,油印,出版刊物《南楼风》。为壮声势,何老师找了宜州文管所的李楚荣老师(书法家)题写刊名,宜州文化馆的梁允常老师(画家)设计了封面。
11月底,第一期油印刊物印出来了。随后分发各班和文科各系。我们还尝试着在学校食堂门口摆卖这本薄薄的油印刊物,1元一本。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只卖出去一本。不过一时间,许多人都知道中文94级新生成立了一个南楼风文学社。我们也实在没有想到一个小举动会有大反响。师专中文系是有文学传统的,只不过在94级之前好像中断了。系里知道我们成立了文学社,先是给文学社提供了办公室,接着又提供了油印机和免费的印刷纸张。系主任韦器闳把我和大曲找去,对我们一番赞扬,鼓励我们多读书,把刊物坚持办下去,还说,“宜山,小地方,它不好玩,但很适合学习。”政史系93级的蓝瑞宁师兄先是为我们写了评论《东楼里的南楼》,随后加入了文学社。之后加入的还有卢荣陆、黄雪英、谭振华……一时间我们的队伍壮大了。第一期刊物出来后,我们一块去吃了一次螺蛳粉以示庆祝。此后形成惯例,每次刊物装订完成,全社人员就去吃一次螺蛳粉。我们还去野外烧红薯窑庆祝文学社成立。在农作物收割后的田野,或坐或站,文学社最初的7个成员照了一张集体照。第二年,照集体照的人数是25人,第三年是37人。
油印刊物《南楼风》在寄给几家报刊后,有编辑直接从上面选取文章发表。无疑,学校老师、同学和报刊编辑的帮助鼓舞了我们。毕业前,油印刊物出到了12期。毕业后,文学社中有二人在短暂成为老师后改行进了政府部门。许多年后,我想,如果没有组织文学社,也许我们现在是另一个模样。毕业后,南楼风文学社和随后成立的丹霞文学社合并,组成了今天在广西高校影响甚大的“南楼丹霞文学社”。而这一切都源于江边那一个夜晚的谈话。
我对文学的喜爱,虽至高中读书时始,却是师专时才自觉。回到做老师这件事情上,我想也是文学给了我胆量。一次看沈从文的传记,知道沈先生在上海中国公学第一次上课时,也曾因为慕名而来的员工众多,而紧张得手足无措,在呆呆地站了10分钟后,又竹筒倒豆子似的用10分钟时间把准备了两节课的内容讲完,然后窘迫无奈地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我在看到这个故事时,一下子就觉得教师职业对于我来说,不再是一个难以从事的职业。连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大师也有过这样的囧态,努力些,我的第一次讲课也许能比他的第一次要好。
师专毕业,我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我带员工读书,也带爱好文学的员工在小城里游逛。我没问过他们是否怀揣着作家梦,因为即便是对文学怀抱最炽热的情感时,我也从没想过要做一个作家,平凡的经历和阅历使我只想做一个文学爱好者。而文学其实就是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前辈作家的作品,他们的行事,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有了学习的榜样,有了努力的方向,至于能不能成作家,谁也说不清楚。
作者简介:阳崇波,男,仫佬族,广西罗城人,70年代生人,河池师专1997届毕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大学教师、高校学报编辑等。有诗歌、散文散见《广西文学》《中国民族》《广西日报》《红豆》《当代广西》等报刊。主编《水边的文字——必威官网员工散文选》《红水河的回声——必威官网员工评广西作家作品选》《仫佬族民间故事新编》,参编《仫佬族通史》《仫佬族大辞典》《仫佬族百年实录》《广西戏剧》等。现供职于广西文联文艺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