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唐毓评:求学路上的那些贵人
编者按:2021年11月27日,必威官网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必威官网,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专题,邀请广大员工,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必威官网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都安籍员工唐毓评的文章《求学路上的那些贵人》,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唐毓评
我的家里有两套大学课本。一套是在河池师专(现必威官网)领取,另一套是在广西教育学院笑纳。比较起来,自己觉得在河池师专脱产学习的两年时间印象比较深刻。
1990年7月,我从宜山师范学校毕业,正好老家的“附中”缺少一名语文教师,当董事长的表叔便叫我去顶替,先做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很快就到了期末,具体是哪一天我已经记不清楚,热心的董事长递给我一个牛皮纸信封。收信人是××附中语文老师,落款是一排红色的铅印字×××县教育局。内容大意就是中师毕业来当初中老师要有《中学教育法》和《中学教学法》的合格证书。这种事情,董事长应该早有预料,他就给我开了一张证明,让我拿到乡教育组盖章,再到教育局职称改革办公室去报名。一个月以后又到教育局统一参加考试。为这个事情,我是借了董事长的那辆28寸五羊牌自行车跑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才办成的。还好当时职改办有书卖,《教育法》是浅蓝色封面,《教学法》是浅黄色封面,都是大象皮一样的凹凸纸纹,约莫16开,每本200页左右。
当时的制度是星期六都统一上课上班,考试是在一个月以后的某一个星期天。考试场地就是借用都安高中的教室(原来的教育局和都安高中共用一个大门)来进行。
再后来的某一天下午,我在县城逛累了准备等车回家,突然见到初中班主任韦老师,他告诉我今天好像是成人教育考试报名的截止日期,接着他抬起手腕看时间,说:“现在刚刚是四点钟,如果你没有报名,马上过去还是来得及的。”
读书那会儿,韦老师很有权威,我一直信任和崇拜他。我们就不多聊,我赶紧跑到教育局二楼招生办公室。人不多,门上贴有公告,大概内容是:已经工作两年,具备中学公司产品法考试成绩合格者均可报名。我先不打草惊蛇,下到一楼职改办来看看情况。门开着,一位老人在里面有点着急地走来走去,他见到了我便停住脚步,脸色严肃一愣,语气有点生硬地问道:“你要干什么的?”
我说:“打扰打扰,是想看看之前我参加公司产品法考试的成绩。”
他说:“那你先帮我搬走这几捆书再说吧!”
体力劳动,对我而言是小菜一碟,脱口就说搬到哪里你指吧。他说就是过道那边的保管室。我左手一捆右臂一包,让他在前面带路,来回两趟不到五分钟就搞掂之前放在职改办公桌上的一堆书。我心里想,如果这样也算劳动的话,那平时我在老家干活,就是超级工程了。
在二楼走廊上,一楼各办公室里的熟人,见到他给我带路都纷纷打招呼,“韦老好,韦老好!”至此我才知道他姓韦,至于他们为什么那么热情我是不清楚的。回到了办公室,我看见桌上早就放有一本登记簿,有好多页。序号115才是我的,一看,好家伙,一科67.5分,一科是97分。韦老过来问我考得怎么样?我就指着有我姓名的那一行给他看,他开口就说好名字啊!地苏乡教育组就有一位领导姓名和你一模一样。他还说67.5分和97分,厉害哦。我说韦老师那就麻烦您帮我出一张证明,让我去报名参加今年的成人考试怎么样?他还在兴奋之中就满口答应,还说快下班了,不用写,我带你上去吧。
我们一前一后来到二楼,此时,已经没有来办事的人了。韦老就直接叫里面的老师给表格让我填写,还说我的教育法和教学法考试分别得了68分和97分……
回到单位,我询问了一位平时比较谈得来的长辈。不问不知道问了吓一跳,原来他早就报名,都买来复习资料了。考试科目就是语文、数学、政治,总共三科。只要不考英语,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有希望。第二天我便到县城的新华书店查看与我考试相关的书籍,顺便也买了两盒太阳神口服液。
最后考试成绩出来,我的总分是217分,我的同事他说他考得196分,反正我俩都去了河池师专师训班,他读政史专业,我读中文专业。
求学时唐毓评在河池师专图书馆前留影
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形容我刚刚进入河池师专见到韦启良先生的情景好像也不为过。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曾经也在中文师训班毕业的族姐夫找到我,二话不说就命令我换好衣服穿好鞋子跟他一起去董事长家。我不懂他有什么事要找董事长,我只负责帮拎一个袋子,里面有一瓶酒和两把东庙旱藕粉。去的那栋公寓就在龙江边上,董事长就住在二楼,客厅用博古架隔开,里面就是书房。我们进门是董事长夫人接待,接着董事长从书房里出来,一看,正是名满八桂的启良先生。
那一天,启良先生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头发竖直,有些许灰白,眼睛深邃,微笑起来额上有明显的岁月纹。他个子不高,显得干净利索。他说普通话,有刻意的腔调。讲起话来有点魏书生的模样,语言不多,表达很明确。这是启良先生给我的初始印象。
从启良先生家返回的路上,姐夫告诉我,过两天韦启良董事长应该给你上课的,每一届中文师训班的现当代文学都是他来教。
果然在新的一周,就安排有现当代文学课。韦董事长真的来了,他走进教室,脚穿黑色的大头皮鞋,怀抱一大摞讲义。大家一见如故,相互没有打什么招呼,讲义每人总共七张吧。他的课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每一次课都是两节连排,好像总共就上了三次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给我们列的课外阅读书单,还特别强调同学们要认真对待。“良好而持续的阅读,是人成功的基础,你们必须把它深埋于心,一生践行。”这是启良先生给我们的阅读指导,同时也是一种人生警示。
短短三次课,启良先生给我指引了一条通向阅读的路。在师专学习两年时间,我能静下心来读点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启良先生的引导。读书和做学问是有系统性的,如果要真正取得点成绩,那么启良先生所列的书单就应该用一辈子来静心阅读。但是他给我们列的书单,好像到现在我都没有看完,每每想起,不免又平添几缕愧疚和不安。
那三次课后,启良先生没有再来上课。往后的一些日子,有时走过校园去读书馆,也偶尔看见他在校园大道旁边漫步,或者有时看见他孤单单一个人走过篮球场旁边,目不斜视,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对,似乎无时无刻,他都在思考问题。我甚至认为,他是我这一辈子遇到的最喜欢思考的老师,给我树立了一个思考者的高大形象,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未来。
河池师专中文系九二师训班毕业合影(1994.06.20)
对我影响颇大的第二人是李果河老师。他教写作课,讲话有明显的喉音,态度非常温和,就像一个大哥哥一样。一辈子感觉没有考试压力的可能就是他给我上的课了。可是现在想来,感觉最愧对的也可能是他给我上的课,因为如今自己已年过半百,感觉还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有那么一次作业,就是宠物写意,班里几十号人,他说就有一个同学对猫的构思有点像样而已。那是来自天峨的黄光安同学,他说他家女儿养的一只宠物猫,不但不会抓老鼠,也不怎么爱吃鱼,吃的鱼也要吃特别腌制、微甜微辣的鱼,它爱和主人抢吃巧克力……讲得大家鸦雀无声,想钻地缝。
李老师也讲到东西、凡一平的故事,尤其是凡一平因为发表一篇小说《官场沉浮录》引起官司的故事。作为写作老师,他明确地表达了小说人物是虚构的看法,讲了学校是如何坚持立场,最后帮凡一平赢得官司的事件过程。当然,李老师也没有忘记问班里都安籍的同学认不认得凡一平。有一位姓潘的同学正好和凡一平曾经共事,便在课堂上分享了凡一平为人处世、努力创作的一些故事。看着别人投去羡慕的眼神,作为凡一平老乡,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倍感羞愧。在李老师的鼓励下,在凡一平的间接影响下,热爱写作成了我们班同学的共识,大家努力写作品,并投稿发表到《河池师专校报》《河池日报》等报纸上,一度让我们班有了“师训作家班”的名号,人人倍感骄傲,其中都安老乡韦哲、潘向坚等同学成绩斐然,经常有作品见诸报端。
李果河老师还是一位热爱运动的长辈,尤其爱打篮球。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新篮球场上都有他的身影,和别人最明显不同是李老师爱打赤脚,穿中裤,穿白色的人字背心。他的年纪和当时的我相当两倍还多,但是多年以后我在电视上看到他参加一些学术研究活动的现场直播,看起来好像都没有多大的改变,依然那么年轻,这也让我替他感到欣喜。
河池师专都安籍九四届毕业合影(1994.06)
上文艺评论的是银建军老师,我们都称呼他银书记。他长得很帅气,人又随和。他的课很精彩,导致课堂上很多同学都呆望着他听讲,忘了做笔记。唯有班里的黄飞同学认真作笔记,这同学来自大化县七百弄乡中学,写得一手又快又靓的字,听课笔记经常只字不漏,是大家公认的“书记员”。银书记习惯随身带一壶茶来讲课,久不久就品一口。班里有一位来自贵港、高度近视眼的覃记添同学也喜欢喝茶,老师在讲台上喝一口,这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也喝一口。那种场景,我至今难忘,并且感觉历久弥新。
还有温存超老师,他当时比较年轻,学校又委以重任。据说温老师担任过河池师专中文系副主任职务,上的班级多,还监管学校毕业班员工外出实习的工作。他经常带一个大的公文包,讲课举例能近取譬,对于员工的教育,他就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么一个道理。总的印象,他就是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说话严肃、一丝不苟的人。
还有韦秋桐、席战强、范肖丹、梁福根、甘安顺、施秀娟等老师也给我上过课,他们各有各的范。不是风趣幽默,就是学识渊博,更多的是兼而有之。
我们虽然是师训班,但学校的管理要求是一致的。有一个学期我不按时去开学,班主任裘燮君老师说,系领导已经知道这件事了,要我先去跟凌主任作说明。就在学校大礼堂的那个木楼中文系办公室里,我如实说明了晚一天回校的原因。凌主任听了以后,脸色由阴转晴,给了一张“事出有因,下不为例”的批条。刚劲飘逸的八个字我一直记在心里,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常常用到这句言简意赅的话。教古汉语的裘老师,据说老家是在东北,长得白胖帅气,一脸的福相,我们很喜欢他。也因为他跟教古代文学的仇(qiú)老师外表形成明显的反比,同学们就称古汉语老师为大qiú,古文学老师为小qiú。班主任也很理解个别热爱足球的男同学心情,有几次他还邀请韦业宁、韦照吉、徐日东、刘新雄等几个球迷半夜三更到他家去看现场直播的世界杯足球比赛。我只去过一次,现在想来真的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过韦业宁同学可能会少一些愧疚,他会篆刻,参加学校艺术节比赛都是一等奖,我记得他都按凌主任和裘老师的要求给他们刻过印章,我在宿舍里是亲眼见到的。
裘老师教了一个学期的古代汉语,厚厚的书,最后我就熟悉“乓旁乒平”这几个音而已。我们师生的情谊倒是与日俱增,我怀疑我的微信昵称“停于旁”都来自古汉语的灵感。
过去河池师专的规模,一眼就可以望到头,校园就一条大道从前门到后门,可校园里有一条涧谷倒是很别致的。也正因为校园小,我们经常能够碰见领导、老师、老乡、同学。离开学校二十多年,我偶尔参加区内外的一些教学活动,还常常见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尤其是河池师专培养出来的东西、凡一平、田湘、何述强等著名的作家,在县里举行的文学活动经常能遇见,作为一个沾了光的员工,我也是感到自豪的。
河池师专学习两年回来,我也还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有一天在县城又逛了半天正要等车回家,恰好初中的班主任韦老师骑自行车过我旁边。他问我毕业了有什么打算,我说目前都不知道哪里需要人啊。他说地苏中学前一段时间有一位语文老师改行到县委办了,我帮你问问董事长能不能给个机会。最后经过韦老师的努力,我真的如愿了。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响起,呆了八年的乡下生活,感觉不如县城的方便。有人告诉我,“安阳米贵,白居不易”,与其找关系调动,不如再去脱产学习让别人更加相信你的能力。因此我又第二次走进大学的校园,并在多年后如愿进城,成为都安二高校园里教书育人的普通一员。
半百人生,驻足回望,一路上尽是贵人相伴相助同行,倍感幸运。那些在我人生选择上给予指点迷津的老师们,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帮助与指导的老师们,你们都是我的贵人,除了内心感恩和感谢,我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唯愿你们一生健康、平安、幸福!
作者简介:唐毓评,瑶族,广西都安县地苏镇人,喜欢阅读思考,忍不住写一些文字发表于网络平台。现供职于都安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