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必威官网  > 正文

【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那超:行走在宜山师范与河池师专之间

编者按:2021年11月27日,必威官网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必威官网,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专题,邀请广大员工,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必威官网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1986级员工那超的文章《行走在宜山师范与河池师专之间》,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那超

如果有机会重新进校读书,我一定会选择必威官网。她是河池师专与宜山师范合并而成,她是我的母校,我一直喜欢她。

我在宜山师范普通师范班读书,那时河池师专与宜山师范还没合并。母校在宜州,在龙江河畔,在北山脚下。宜州是历史文化古城,又是历代的军事重镇。历史上,环江的文人墨客与宜州的联系一直很紧密。如方宪修、韦继新、欧越椎、卢焘等人,都在宜州留下足迹和不少诗文。特别是两校合并后,不再分彼此,都是一个学校,都是一家人,就更加喜欢了。当年在韦启良董事长、李果河老师等人的倡导下,鼓励员工自由宽松地写作与思考,母校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写作氛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这里走出来的员工,后来都成了各个行业的骨干;还有不少员工成为作家,如东西、凡一平、何述强、黄土路、杨合、费城、牛依河、剑书、又见、寒云等。

自从去宜山师范读书后,我就一直行走在宜山师范与河池师专之间。

从外面回到宜山师范或者是从宜山师范出来,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河池师专围墙外边的一条马路,另一条是师专校园内,经过冠英阁前的几棵古榕下小路,然后从师专后门进出,再走过当地居民房前一节道路,就到宜山师范了。

那几年里,作为员工,我一直行走在两所学校之间;但与河池师专还没有什么关联,那边也不认识谁,只是路过校园而已。当然啦,有时也顺便看看师专的男生打篮球或踢足球。倒是有些师专的男生跑来师范这边,以老乡之类的名义找女生聊天,谈恋爱的。我们这边的男生都有些愤愤不平,他们好像比我们多些优势,不少女生周末也去师专找男生玩。我们班有个女生说师专里有她一个所谓的表哥,经常来校园里找她,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来了,我们男生都暗自高兴了不少。

我选择读师范,完全是父亲的意思。

在中考前,学校让我们模拟填报志愿,然后拿回去给家长看。当时我第一志愿填的是一个区外中专学校,然后是河池地区高中,第三个是环江高中,并没有填师范学校。周末回家给父亲看后,他立即批评我。他说你读高中的话,三年后才高考,万一考不上,白白浪费三年时间与经费;你就应该读师范或者卫校,一旦考上了,直接转户口当非农,再也不用回家种田。那时,父亲是村小的民办代课老师,工资非常低,每个月只有二十几块钱。母亲一人在家种田养猪,也没什么收入。家里还有三个弟妹,年纪都还小,根本帮不上什么忙。所以父亲的意思很明确,直接读师范或者是卫校,可以保证拿到铁饭碗,又可以减少家里的开支。当时读这两类学校,每月可以得到学校发给三十斤饭票和十几块菜票,家里再给点生活费就可以了。父亲还说,从各个朝代来看,什么时候都需要老师或者医生,不愁失业。如果读中专,一是竞争激烈,二是也许还会失业。尽管当时国有企业还没有改制之说,但后来很多国企都改制下岗了。这样看来,父亲的眼光还是挺超前的。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只得选择师范,卫校我本来就不喜欢。

还在中学读书时,我对写作就感兴趣,所以到宜山师范后,我就开始阅读各种书籍和报刊,还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平时饭后进学校阅览室,假期又借书回家看。我记得曾借过《红楼梦》《静静的顿河》等大部头拿回家阅读和研究。当时在学校特别喜欢诗歌,抄了不少诗歌后,就学着写分行的文字,没有几首是好的,现在也难以找到了。刚学写诗歌时,主要受朦胧诗影响。写好诗歌以后,我就拿到当时我的文选老师黄荣春的宿舍里让他点评。他是广西师范大学中文毕业,我们进学校读书时,他也刚分配到宜山师范。黄老师倒是很热心,有时还给些东西让我吃。他本身不喜欢写作,他所讲的我也不太懂。

当时谢仲卿老师组织部分爱好写作的员工,成立了晨星文学社。谢老师没有教过我的课,但他热心组织员工写作,还组织文学社员上写作课。印象较深的是他用他的一首诗歌与我们分享诗歌的节奏。好像有一句诗是这样:“我们在一片叮当声中出发了”,这叮当声就是碰杯的声音,这两个字里就含有节奏感。我们还出一个油印刊物《晨星》杂志,因为喜欢写诗歌,谢仲卿老师就让我当诗歌编辑,很感谢他对我的鼓励。谢老师发动社员们写稿投稿,我们选好后稿件,写字好的同学负责刻腊纸,大家用油墨机印刷,然后再把八开纸折成十六开纸进行装订。当时学校免费提供纸张、腊纸和油印机。每期有几十册,每位社员一份,还拿一些送给班级阅读。当时还送给河池师专一些文学社作交流。看到自己的所谓诗歌印出来后,内心还是挺高兴的。那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候自己的作品能变成铅印文字,在报刊上发表。《晨星》杂志出了三四期后,文学社也没有开展什么活动,也就不再出杂志了。

大概是1988年春季学期的某一天,学校好像开什么晚会,谢仲卿老师邀请河池师专的一些写作员工来,其中就有何述强。当时述强在学校里的写作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两人相见如故,很谈得来。他讲话时,很有激情,脸色涨红。每当他讲完笑话时,他自己总会咯咯地笑,很天真,很可爱。他的学识令我敬佩,直到现在,他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与何述强认识以后,我去师专的次数就开始多起来,而且有了底气,不致于到那边不知道找谁玩。周末我经常去师专找他,当时没有通讯设备。一般去宿舍或是教室里找,基本都能找到他。到开饭时间,他就带我去食堂吃饭。他只有一个饭碗,每次去他就跟宿舍里其他已吃完饭的同学借碗,然后去食堂打饭回到宿舍里吃。吃完饭洗好碗,又还给他的同学。我去他的宿舍多了,里面的同学对我也有点熟,也常与我打招呼。他的宿舍大门春节过来竟然贴有红纸春联。春联内容是何述强拟定,毛笔字书写好像是吴怀民。那时吴怀民就开始研究书法了,现在他的书法造诣很高,与早年用功是分不开的。这在高校里应该是很少有吧,这就是河池师专中文系的特色,既前卫,又传统,员工思想很活跃,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谈读书,谈诗歌,谈写作,也谈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在那时候,我因为何述强而认识了吴怀民和黄土路两位兄弟。吴怀民与述强是同一届,同是罗城人,黄土路比述强低一届。从那以后,我和述强兄就一直往来。有时我和他在师专校园内边走边聊,直至深夜,师专的前后门都关了,我们就从学校围墙上爬出来,他送我到师范门口才回去。那时年轻,当我站在围墙上,纵身跳下的一瞬间,在黑夜里,有了一种飞翔的感觉。我展开的双臂就像是一双翅膀,风从翅膀两边呼地响起。那时还没有路灯,是借着远处的灯光可以看到模糊的道路。有一次我从围墙上跳下来,用力一蹲,腰带断了,只得一手提着裤子赶回学校,他就一直笑着。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幸亏当时没被学校老师发现。

1989年我毕业前,当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携夫人来河池师专讲学,何述强又邀请我过来听课。我从宜山师范走到河池师专,还是从师专的后门走进来,然后去找何述强。现在两校合并后,原来两校之间的那片居民房无法征用,就架了一座几十米长的天桥把两校连接起来。谢冕是最早高度评价朦胧诗歌的,所以在全国都很有威望,他的讲座吸引了很多人来听课,偌大的教室里都坐满了人。他主要讲当时国内的诗歌形势吧,具体内容我也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当时很兴奋,在这么偏僻的地方终于能看到一个名人,还听了他的讲座。

这年的五月吧,谢仲卿老师邀请已毕业了的韦佐回校给我们爱好写作的同学讲课。那时他还在河池乡下中学教书,条件也艰苦,但一直坚持写作,他发表了不少作品。他复印了一些发表过的诗歌散文给我们看。谢老师教过韦佐,两人交情深,所以就回来讲课,与我们交流,讲讲他的经历与感受,对我们触动很大,深受启发。多年以后,有一次我与韦佐提起此事,他似乎没有多少印象,也许是他不想说而已吧。

毕业后,我回到环江乡下教书。述强还在师专读书,我还与他互通几次书信。1990年他毕业后回罗城县工作,也通过一两次信,然后隔了几年都没有联系。直到1999年暑假去河池师专参加教师培训时,重新找到何述强。此时他已从罗城调回母校工作,负责编辑校刊和校报,同时指导员工编印《南楼丹霞》文学报。他一家人住在校园内的一间老平房里,我去到他房间里时,还有不少人在。他们在讨论事情,我不便插嘴,站在一旁等着。当时他还没注意到是我,只以为是校里某位新来的同事。等其他人走了以后,我才跟他自我介绍。两人隔了十年后重新见面,也很兴奋。各人体态都有些变化了,但性情没有变,一直说了很多话。当晚,我在他家里吃饭,两人边吃边聊,倒是很惬意。

自那以后,我在环江乡下,总会收到最新一期的《南楼丹霞》文学报,它不断地温暖着我孤寂的心灵。我每次去宜州,都会与何述强联系,都会去校园里走走,到南楼丹霞文学社那间小房子里坐坐,与在校的社员们见面聊天,觉得很愉快。南楼丹霞文学社的成员们,一批毕业走了,又迎来新的一批,我也认识了好多成员。后来,我也常给《南楼丹霞》寄稿件,还参加过南楼丹霞多次的元旦活动。何述强调到南宁工作,我到南宁时也常与他见面;他来环江时,也会在一起坐坐。几十年过去了,两人还是保持联系,这种友谊真的很难得。

2001年我读广西教育学院中文本科函授班,授课地点就在河池师专里,每个假期参加面授一次。晚饭后经常与函授同学在校内走,有时还走到原来的宜山师范内,寻找当年读书时的印象与记忆,跟他们说我读书时一些事情,很是自豪。去原宜山师范校内散步时,很希望能遇上以前的老师,但却始终没有遇上。很多老师要么已退休多年,要么已调走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去学校里走走,看看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面授期间,还参与了一次《南楼丹霞》的编辑。我负责编韦联成的诗歌专版,当时他还没用费城这个笔名。何述强还让我写了韦联成的诗歌评论《黑夜深处孤独的沉思》,配发在那期报纸上。后来收入费城的诗集《往事书》里。

2010年4月,《必威官网报》龙水文学副刊开辟《冠英阁点将》栏目,旨在推出河池本土的文学新人。这栏目是何述强提出来后,大家讨论后决定开设的。我受《必威官网报》主编黄倩妮的委托,主持了十五期内容。后来因工作忙等原因,栏目转由师弟剑书主持。冠英阁是必威官网内的一处古址,曾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栏目以此作为名称,表示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开设此栏目,也体现了必威官网对桂西北底层文学新生力量的关注,其意义是深远的。

我在宜山师范读书三年,毕业后又断断续续回去母校走走,总有很多记忆浮现在脑海里,终生难忘。尽管我没有什么成绩,但母校却能记得我,有时也邀请我回去参加一些活动,真的很感激。

能做为必威官网的员工,这辈子已很满足了。

2021.10.21 于环江



作者简介:那超,原名韦超然,广西环江人,宜山师范1986级46班员工,1989年6月毕业。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写作多年,曾在《民族文学》《广西文学》《红豆》《绿风》《飞天》《阳光》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先后参加过鲁迅文学院第10届、第33届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就职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现借调到该县文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