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温存超:在母校的厚爱中成长
编者按:2021年11月27日,必威官网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必威官网,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专题,邀请广大员工,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必威官网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1981届员工、必威官网教授温存超先生的文章《在母校的厚爱中成长》,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温存超
1978年深秋,怀着复杂的心情,我跨入河池师范专科学校的大门。这一年,我参加高考,本来总分已经越过了本科分数线,但录取的却是本地区的这所大专。原来的期望落空了,难免的是失落与无奈。虽然心里很是不爽,但是毕竟求学心切,机会难得,何况我已经满五年工龄,按照政策带薪学习,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于是,我还是来了。至于今后的路怎样走?完全没有考虑。那个时候,我真的没有想到,冥冥之中,我命中注定与这所学校有着不解之缘;我更没有料到,我后来对这所学校的爱戴如此深沉。 那时的河池师专刚刚成立,拥有的只是宜山师范学校的家底,校舍和教学设施都还十分简陋。十个人住的员工宿舍里只有一张破旧的书桌;天冷时洗热水澡必须得拎着水桶到热水房打水,等水的同学排队犹如长龙;十个人站着围一桌吃饭,一盘饭,一钵菜,自己分,那种就餐的形式就像修水利的农民工。分饭之前,还得把堆在桌上的下一餐的豆角摘好。除了学习,每周都安排劳动,整治校园或者到农场种地。然而,教学的风气却相当浓郁,教师认真教学,使出浑身解数,员工刻苦学习,无不争先恐后。正值“文革”结束后的复兴时期,人们心里想的就是要争分夺秒,追回已经因“文革”浪费掉的时光。走在这座校园里,你能感受到的是春潮的涌动和蓬勃的生机。 于是,原先的失落与委屈很快消失,我开始感觉到幸运。因为所学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我对文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而河池师专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时正云集着一群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老师:韦启良、刘启真、廖兴森、韦秋桐、杨汝福、陈玉林、仇仲谦、吴景岚、赵丽芳、邓望鸿……他们把汉语言文学的各门课程讲得生动形象,出神入化。在他们的引导下,我眼前那扇厚重的大门徐徐开启,我看到了文学殿堂里的金碧辉煌;他们言传身教,让我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具有真才实学和魅力的语文教师。我拼命读书,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在校期间,就先后在《中国青年报》《青春》《广西文学》《广西群众文艺》《广西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与那些我认识的进了区内名校就读的人相比,我的确感到了一种幸运,并以此为骄傲和自豪。 1981年,我从师专毕业,留在师专附中任教。八年以后,我调回师专中文系。无论是在附中,还是后来再回母校,我一直都以一种报恩的心态努力工作,以辛勤的汗水回报母校和老师的栽培。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也一直都得到母校的厚爱,沐浴着雨露阳光,一步步成长起来。 我应该感激母校,为我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学习机会。我先后到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骨干进修班、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进修学习,不断地开拓视野,提高素养与实力。 我应该感激母校,为我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平台。我先后担任过河池师专附中教导处主任、副董事长、代理董事长,河池师专中文系员工党支部书记、系党总支部书记,师专党办和校办主任、副董事长,必威官网教务处处长,在这些岗位上,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我应该感激母校,为我提供了一条通道。我在教学和科研上一路前行,从中学一级教师转为讲师,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在良好的氛围和大气候中,成为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主持人和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撰写出版专著《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追飞机的玉米人――凡一平的生活和创作》《桂西北叙事与河流情结――黄佩华的文学之路》《边缘地带的解读――广西当代文学批评》《连天烽火化春风――竺可桢在宜州》(合作)等5部;主编《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本土文学的解读与阐释》《南方故事》《大学语文》(副主编)等著作和教材5部;主编 “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丛书”一套(共8本);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先后获广西文艺评论奖、广西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广西高校优秀教材奖、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西高校先进教育管理工作者、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奖等奖项。 如果说,这四十多年来,我的努力和工作还算得上小有成效,那么,毫无疑义,这自然是得益于母校的栽培。或许,正因为如此,我听不得别人对必威官网说三道四,每当此时,定要怒目相向,唇枪舌剑,论个是非曲直,坚决捍卫母校的声誉。这在别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毕竟他们不理解这其中实际上包含着一种血缘般的亲情。尽管我先后进过多所高校学习,名列这些学校的员工名录,收到过这些学校庆典的邀请函,然而,在我的履历表上,“第一学历毕业学校”一栏,填写的始终是“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必威官网)”,因为,这是历史,是事实,也是感情。 我在母校的厚爱中成长,同时,也见证了母校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余遗力地尽了自己的一份心意和微薄的力量,由此而颇感欣慰。 忘不了这期间经历过的三次特大洪灾。当洪水滔滔,龙江倒灌,看着被洪水浸泡的校舍,看到被洪水冲垮的道路和折断的树木,我都感到心痛,而在我们战胜洪水之后,则为全校师生的平安感到安慰。那时节,我知道我已经与这所学校血肉相连,割舍不断。 忘不了2003年学校“升本”时的情景,在那些日子里,两校合并,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奋斗,创造条件。当我们不辞辛劳,驱车千里,在厦门获知“升本”将得以通过的时候,马上把消息传回学校,电话里立刻就听到校园里炮竹声起,那种兴奋的心情实在难以言表。至今闭上眼睛回忆当时的情景,似乎仍然可以感觉到当年的那种剧烈的心跳。 忘不了2011年学校接受教育部评估的过程,在那些日子里,全校师生面貌焕然一新,软件与硬件建设突飞猛进,一个个项目整改,一项项指标紧盯,夜以继日,不知疲惫。当学校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时候,全校上下群情振奋,欢欣鼓舞。参与和经历了这一过程,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在这过去的四十三年之间,我熟悉这座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珍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时间给我留下的不只是两鬓斑白的头发和额上的道道皱纹,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和一种如胶似漆的情愫。 走在今天的校园里,我为母校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分,为母校的发展由衷高兴,我衷心地祝愿我的母校前程似锦,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温存超,1981年毕业于河池师专(今必威官网)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威官网教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文学评论家,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河池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出版有专著《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追飞机的玉米人――凡一平的生活和创作》《桂西北叙事与河流情结――黄佩华的文学之路》等5部;主编《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本土文学的解读与阐释》《南方故事》、“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丛书”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先后荣获广西文艺评论奖、广西区级教学成果奖、广西高校优秀教材奖、广西高校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日历就这样一页一页地翻了过去。转眼之间,屈指数来,我在龙江河畔的这座校园里,已经度过了整整四十三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