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罗伏龙:与启良先生散步——往事记忆
编者按:2021年12月4-5日,必威官网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必威官网,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员工记忆”专题,邀请广大员工,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必威官网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罗伏龙先生的文章《与启良先生散步——往事记忆》,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罗伏龙
二十多年前,一个初夏微雨的早晨,我与启良先生在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后山碑林散步——打着伞,霏霏细雨飘洒在伞面上,伴奏我们轻松的脚步和絮语。 启良先生是预先有约而来的。他因有一份差事来东巴凤转一圈,打算顺便到我们学校走走看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闻讯后,自然是喜出望外。 我跟启良先生有多年的交往。先是在刊物上知道他的名字,觉得他的文章明白晓畅的情理及朴实无华的语言,如陈年佳酿耐人品味陶醉。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跟他认识,听他讲课,更觉得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平易近人,使我大有“相识恨晚”的感慨。然而,人世间往往是“聚散苦匆匆”。我与启良先生虽然是同行,却各居异地。他在宜州师专讲台授业,我在巴马民师校园从教。彼此相隔几百公里,平时只能任鸿雁传书或电话互通讯息。尽管如此,多年来,我们交往从未间断。我一直把他当作难得的良师请教,他也不嫌弃我之浅薄,将我当作朋友而不吝赐教。记得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山情水韵》刚出版问世,启良先生便写了《山情水韵拉杂谈》,给我许多褒扬:“真是文如其人。罗伏龙的做人与作文,就是这样的真诚、淡雅,兼有山的端庄和水的清秀。这样的人,可以信其不移;这样的文,可以怡情益智。”我觉得,启良对我是“过奖”了,实在让我赧颜。因而,使我自省自律,诚心学先生的为人为文之道,修身敬业。在先生的鼓励下,过了两年,我的第二本散文集《爱的回音》继而问世,出版之前,我将书稿寄给启良先生审阅斧正,并恳求他写篇“序言”。他当时在家养病,本来有充足的理由可以推辞。但没想到过不了几天,他写的“序言”连同我的书稿寄到了我的手上。在“序言”中,启良先生对我的散文作了详细的评介,既中肯,又有真知灼见,不愧是行家之言。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勉励的话,实在让我感激不尽。 坦诚、厚道、爱才、育才、重才,乐于提携后进,是启良先生的一贯精神。宜州师专历来文学风气浓厚,有一股汹涌的文学潮流,涌现出东西、凡一平、何述强、杨合、黄土路等一批知名作家,这跟启良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文学青年的培育呵护是分不开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启良先生无愧于这样的评价。 启良先生到巴马办完差事后,次日清晨,便如约走进我的校园。寒喧几句后,他说当天还要赶去凤山,时间紧,不能久留。所以,提出跟我到后山的碑林散步,边看边聊,既可以观赏校园风光,且可节省时间,一举两得。可见,对他来说,珍惜时光与友情,两者都十分重要。 启良先生对我们学校后山的碑林情有独钟,这大概是“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的理念使然。我们学校的后山原来较荒凉,我任董事长后,决计将它开辟。于是,修环山曲径,建亭台及碑林诗廊,营造育人的文化氛围,为师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生活学习的好环境。为此,便在全校掀起了一次“诗词活动”,号召师生创作“古体诗词”。经过一番努力,征集了几千首古体诗词,然后进行修改,筛选出一千多首,请工匠篆刻于碑石之上,嵌镶在数百米的长廊之中。这些诗词或描绘校园胜景,或吟咏山川风物,或抒刻苦攻读之志,或寄托报效祖国之情。洋洋洒洒,为翰墨之大观,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因而,吸引了外面各方人士前来参观。 显然,启良先生不是“观光”的匆匆过客,而是寻幽探胜的学者。尽管他行程很紧,可是,进入后山碑林,便信步徐行,认真地阅读碑林中的诗词,一字一句仔细推敲,轻吟慢品,边赏评边跟我交换意见,始终话不离题,情不离诗……微雨,仍在轻轻地飘洒,而我们的谈兴越来越浓,从古而今,从诗而文,从治学到治校,无所不谈。启良先生说:“这道碑林诗廊傍山依林而筑,沿山径曲折蜿蜒起伏,自然而成势,很有创意和特色。作诗作文也一样,自然贴切,就会奇特脱俗而达到清明高雅的境界……”他沉思片刻又说:“别看这碑林似乎平常,但能将这么多诗词刻于石上,汇集成林,也是很不容易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年后,它就是难得的文化财富呀!”接着,他又问:“我们都是同行,说点同行话,你当董事长多年了,一定有蛮多经验体会吧?”我一时语塞,片刻后才吞吞吐吐地说:“经验说不上,体会倒有一点……就是……就是……文化治校文学育人而已。这样的作为也许不靠谱啊,还是请你多指教……”启良先生听了高兴地说:“不错,我赞同你的做法,一个董事长他的办校治学的理念很重要,学校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殿堂,是培育优秀人才的摇篮,董事长就必须努力为师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他们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你创建的这个碑林诗廊,正是体现了你办校治学的理念,难怪你校的毕业生在社会许多行业表现得很优秀,特别是有许多在文学创作方面很有成就,这跟你的办校治学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值得向同行们推介,更值得我学习啊!”启良先生的点赞,真让我不好意思,而他的谦虚,更让我崇敬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学者大家风范良师益友的情怀,让人高山仰止。 多年来,到我们学校参观碑林的客人不少,但能像启良先生这样发表“观后感”的,我却从未遇见过。以往来参观的客人有些还是蛮有来头的“老板”之类的人物,而且,未见其人而“先传其旨”。因此,事先我得忙于“接待准备”,一旦前呼后拥的大驾光临,我又不得不充当“碑林导游”,或解说或“汇报”。但是,不知是我的“汇报”没到位,还是我的解说不清楚,这些尊贵的“客人”听了之后,却没有半句“哼哈”,而让你莫名的难受。倘若偶有“哼哈”,那也是故作风雅,读一两句诗廊上的诗,但却往往读破句子,或读错了字音,让你啼笑皆非,要想帮他“正音”,又恐有犯“尊颜”。为这样的“客人”导游实在是白费你的时间,令你疲惫不堪,难以轻松。不过,这种“客人”,也只不过是匆匆的观光过客而已。他们一走之后,你那些“汇报”之类以及他们的某些“承诺”也就毫无回音。所以,见多了,我也不当回事。 然而,启良先生可不一样。他只身简从,悄悄地来,来则坦诚相见,与你散步,畅所欲言,似听一堂内容丰富的文化知识课,让你茅塞顿开,给你一种轻松自如的乐趣,既长知识,又益身心。他去也匆匆,连一杯白开水也来不及喝就急急忙忙去赶他的行程,办他的事。来去是如此轻松潇洒,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如今,有这样襟怀的人可惜太少。因此,在必威官网办学七十周年之际,特回忆记下与启良先生这次难忘的散步,以交际对必威官网七十周年校庆的辉煌祝贺,更是对启良先生深情的怀念。
作者简介:罗伏龙,凤山县人,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原董事长,高级讲师,特级教师,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散文学会创作中心创作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及诗词作品先后在《散文百家》《广西日报》《中国诗赋》等刊物发表,并入编《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中华诗词大全》等多种典籍。至今,已结集出版的有散文集五部,诗集四部。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八桂名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