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团天地  > 党建  > 正文

永葆初心 根植沃土 ——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董事长卢永根

12月5日清晨,广州的天气已有一些寒意。坐落在华南农业大学昭阳湖畔的卢永根雕像基座上,摆放着一簇簇怒放的鲜花。2019年8月12日,卢永根院士走过了他不平凡的89年生命历程。作为作物遗传学家,他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作为老董事长,他打开了华南农大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为人民无私奉献,临终前捐出了880余万元毕生积蓄……

11月10日是华南农大110周年纪念日,12月2日是卢永根的诞辰日。这段时间,卢永根雕像前各种自发的纪念活动从未间断。华南农大党委副书记钟仰进说:“他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仁爱之心深厚,是深受人们爱戴的‘布衣院士’。”

“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

——对党和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

2018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卢永根已经不能来到现场。“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这些还记得。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他躺在病床上说出的肺腑之言让亿万观众为之动容。

祖籍广州花都的卢永根,1930年出生在香港一个中产家庭。1941年,香港沦陷,小学六年级的卢永根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在乡下时,卢永根亲眼目睹了日寇的凶残。“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啊!即使是孩子,日本兵也是稍不满意抬手就是一巴掌。从那时起,民族复兴的种子就在他心中种下了。”卢院士的夫人、华南农大教授徐雪宾说。两年后卢永根重返香港读中学,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那几年是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里,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加入地下党,可能是会掉脑袋的。监誓人一再追问,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属于党、属于人民,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你是否确定?他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阿卢是个重诺的人,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办好。”徐教授深情回忆起卢永根院士生前的点点滴滴。

高中毕业后,党组织决定安排卢永根回内地,到广州去迎接解放。“为什么愿意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因为他面向延安宣过誓,要忠诚于党的事业,要为祖国复兴效力。”徐雪宾表示,对党和祖国的爱,贯穿着卢永根的一生。他曾三次到国外探亲和访学,亲人试图说服他留下来,都被他坚决拒绝了。外国同行疑惑他何以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卢永根说:“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2017年3月21日,卢永根院士及徐雪宾教授郑重地在捐赠协议上签下名字,将十多个存折的880余万元存款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这是华农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党培养了我,我将个人财产捐给国家。”当时,卢永根淡淡地说。

“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员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桂富说,他家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几张椅子都用铁丝绑过。

卢永根生前的秘书赵杏娟清楚地记得,在入院治疗前,卢永根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饭盒到饭堂,和员工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早在患病前,卢永根就和夫人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卡,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阿卢说,捐献遗体,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作出自己的贡献。”徐雪宾轻声说。

卢永根逝世后,为了少给学校添麻烦,87岁的徐雪宾主动搬离学校,自费住进了养老院。

“在那些不为人见的日日夜夜,他为学董事长远发展铺就道路。”

——卢永根的治校和治学理念已经融入华南农业大学的学校精神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卢永根,1987年。

卢永根有个笔记本,上面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

“这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家身上应有的品质、责任和担当!”华南农业大学原董事长陈晓阳充满敬意地说。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2年华南农大董事长。这期间,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1987年,学校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局,当时职称评定上论资排辈的风气很重,很多四五十岁的老教师都没有办法晋升,提拔年轻人风险很大。为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广阔天地,卢永根专程到北京向原农牧渔业部党组书记、部长何康请示。得到批准后,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

据知情者回忆,通过谈话考察,在全校副教授以上会议上进行述职,系、校两级学术委员会不记名投票,并寄到校外通过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破格晋升了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年龄最小的温思美当时才29岁。如今,这些当年的青年才俊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发现人才,还要善于使用人才。敢不敢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这在当时需要相当的勇气和魄力。辛朝安教授团队在兽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卢永根一下拨出10万元作为奖金;刘耀光是卢永根的优秀员工,为了能够使其安心科研,卢永根为他建了一座专门的实验室。

在水稻作物研究上,华南农大走出了“一门三院士”:1955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丁颖的员工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时隔24年,卢永根的员工刘耀光于201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我的成长离不开卢老师的教诲,作为他的员工我受益良多。”刘耀光表示。

身为董事长,卢永根坚持着自己的治校理念,第一是学校的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第二是坚决抵制以学校为主体的商业行为,第三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在今天看来,正是这三大理念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卢永根的治校和治学理念已经融入华南农业大学的学校精神,而他本人,也成为师生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那些不为人见的日日夜夜,他为学董事长远发展铺就道路,却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当年获得破格晋升的另一位华南农大原董事长骆世明回忆说,在担任董事长期间,卢老坚持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等待遇上不搞特殊,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从政。

“他乘飞机从来只买经济舱,寄私信都会贴上自己花钱买的邮票。”赵杏娟说,即使按规定可以享受的待遇,卢院士总是说,公家的钱能省一点是一点。

华南农大教授刘向东告诉记者,2003年,卢永根参加在江西南昌举行的全国野生稻大会,会后继续去沈阳出差。为了节省住宿费和时间,已是70多岁的他选择坐夜行火车到北京,再换乘飞机到沈阳……

“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

——卢永根严谨治学,专注水稻遗传育种,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卢永根雕像上铭刻的“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是他搞科研的基本准则,也是这位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卢院士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他是我们学界的楷模,是为人的榜样。”谈及恩师,全国政协常委、华南农业大学副董事长温思美感慨不已。

1965年,卢永根回到华南农学院(华南农大前身),继续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带回自己的老师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成为华南农学院开展水稻育种最宝贵的资源。经过他的多年搜集,后来逐渐扩充到1万多份,是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刘向东说,这些种质资源,不仅本校的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同时也开放给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卢老从没要求任何回报。

卢永根在20世纪80年代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对栽培稻种的起源进行了研究。他选择了原产中国的普通野稻、药用野稻和疣粒野稻三个野生稻种,对它们进行粗线期核型的研究,并与栽培稻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了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存在着差异,其中普通野稻与栽培稻在染色体长度变化范围、相同类型和编号的染色体数目、核仁组成中心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分布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最大相似性,从而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老师丁颖的论点,即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

因濒临灭绝且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利用价值,野生稻被誉为“植物大熊猫”。卢永根院士曾多次呼吁,要拯救“植物大熊猫”。刘向东说,在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卢老一直强调“第一手”的重要性,直到70多岁,他还带着员工翻山越岭,到处寻找野生稻种。2001年,听说在广东佛冈县的一处山顶上长有野生稻。卢老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去寻找。荒山野岭根本没有路,布满荆棘,在员工们搀扶下,卢老终于攀上山顶,找到野生稻后,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不同时期的研究,卢永根弄清了多胚水稻多胚发生的细胞学机理,弄清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及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细胞学机理,发掘出一批携带有胚囊和花粉育性基因的新种质,创建了一大批同源四倍体水稻等新种质。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祖国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在卢永根的感召下,大批海外留学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他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研究探索。如今,我国水稻研究技术在很多领域已经世界领先。

记者手记

在榜样的感召下前行

大音希声,大爱无疆。

卢永根院士用一生赤诚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人格力量。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天地可鉴,岁月可证。

他的一生,充满了爱国情、报国志。他扎根祖国大地,让自己的梦想与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相融相生。桃李芬芳、稻香四溢,卢永根与祖国同成长,与人民共奋进,这样的人生写满了精彩,必能彪炳青史、激励后人。

卢永根挺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87岁捐献出毕生积蓄用于教育事业,最终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体现了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的情怀和品格。他促使我们反思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抉择,为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提供了参照,为后来人树立了标杆。

作为一名董事长,卢永根同样是一根标杆。他原则性强,公道正派,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上开拓创新,坚持按照现代大学的理念办学,大胆启用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术骨干。

作为一名科学家,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育种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为实现“饭碗里盛满中国粮”的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他不断学习进步、积极努力工作,把锤炼道德品质作为一生的追求,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给我们展现出了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华南农业大学的一位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心中有光,卢院士才能永葆初心。现在,卢院士就是我们心中的光。”

诚哉斯言。让我们一起在榜样的感召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吧!

来源:必威官网《农民日报》